近年来,浙江省聚焦政治建设,紧盯风险薄弱环节,充分发挥巡视巡察、派驻监督的作用,强化监督执纪问责,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。但密集的资金流动、频繁的项目往来,让国企有着更多的廉政风险,国企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,国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。浙江省结合实际创新模式,认真做好国企廉洁作风建设,形成了特色鲜明的“浙江经验”。(人民网4月28日)
聆听浙江声音,借鉴苏杭经验,浙江省在各种行业领域的创新创意从未间断。就政治、经济建设而言,从G20峰会的“杭州经验”、“河长制”建设经验、“特色小镇”建设经验,到“最多跑一次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验、国有企业廉洁作风建设经验,“浙江经验”一直领跑中国建设,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冲锋陷阵的排头兵。
国有企业廉洁作风建设的“浙江经验”,是结合实践探索的产物。它牢牢抓住了信访是干部廉情的“晴雨表”、隐蔽是违法由明转暗的“隐身衣”、省属企业二三级单位负责人是察访“重点对象”的实际特点。在业态多元、监管困难的复杂环境下,将巡视巡察的战场布局在资金密集、资源富集、资产聚集的行业领域,把火力瞄准管人事、管资金、管项目的风险岗位,并适时出台《关于推进清廉国企建设的实施意见》等针对性强、可行性高的方案,整合反腐资源,扩大巡视巡察范围,丰富巡视巡察手段,打造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适应、与职工群众愿望相呼应的清廉国企,创新了工作模式。
国有企业廉洁作风建设的“浙江经验”,对任何领域的廉洁作风建设都有借鉴意义。十八大以来,各地按照《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》等制度要求,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,在省级层面成立巡视办和巡视组、市县级成立巡察办和巡察组,开展所属党组织的巡视巡察工作,取得了丰硕的战果。但是,个别地方仍有“本级巡察出小漏洞、上级巡视出大问题”的情况,尤其在区(县)层面表现明显。这说明,巡视巡察工作下深水还不够,风险岗位排查和行业领域方向把握不牢,形成思路清晰、目标明确、措施有力的巡视巡察经验和方案,还需要巩固提高。
笔者以为,持续深化政治巡视,完善巡视巡察工作机制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,必须因地制宜、有效贯通、有机结合、持之以恒抓落实。结合浙江经验,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,把推进廉洁作风建设与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、日常监督发现的突出问题相结合,着力解决行业领域不正之风和重点岗位、重点环节的腐败问题,才能发挥巡视巡察标本兼治的战略作用。
作者情况:
常用笔名:萧慎
真实姓名:萧秋林,男,八十年代出生,长期从事文字工作,现供职于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行政审批局。